本网讯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6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我校卢植教授、战明华教授主持的2项重点项目获评“优秀”等级。
“十四五”以来,我校教师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文学评论》《经济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结项获评良好以上等级项目同比大幅提升。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科研项目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推动高层次项目产出高质量成果,取得明显成效。
附:结项“优秀”等级项目及项目负责人简介
1.认知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过程研究(重点项目,批准号:19AYY014)
项目负责人简介:
卢植,437必赢会员中心网页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翻译传译认知研究联盟副理事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等学会常务理事。曾先后任暨南大学和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波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437必赢会员中心网页版“云山杰出学者”。国内外多家著名学术期刊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的审稿人。在SCI、SSCI及CSSCI期刊如Cortex, System,Brain and Language,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发表论文100篇,出版专著译著9部和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应用语言学概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及省级项目10余项。目前的主要研究工作是运用眼动跟踪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等技术研究语言加工及翻译过程的认知机理。
项目简介:
该项目在认知翻译学的学科框架下研究和探索英汉语言的翻译过程,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路径,运用实验手段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脑的运作和思维过程,初步构建了认知翻译学的学理基础和总体框架,突出和凸显了认知翻译学“人文性”和“科学性”并重的特色和特质。初步构建我国认知翻译学的学科体系。成果由25篇论文组成,多篇论文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国际期刊上,部分成果在国际会议上宣读和发布。通过项目的实施为国内高校培养翻译学领域的新生学术力量,为翻译学的学科建设积蓄了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学科涵养;促使认知翻译学这一新兴学科获得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激发年轻学者的研究兴趣,成为认知翻译学这一新兴领域的重要学术生力军,促进翻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
2.数字金融、传导效应变异与新时期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健全研究(重点项目,批准号:20AJY026)
项目负责人简介:
战明华,437必赢会员中心网页版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发展。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国内著名期刊,以及Emerging Market Review,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Economic Modelling等SSCI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3部,以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其中1项重大转重点),一般项目2项,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领导和中办的批示,以第一获奖人获中国人民银行全国优秀论文三等奖1项和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
项目简介:
课题基于构建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是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和战略要求,而数字金融在我国的迅速兴起,已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和金融结构产生了颠覆性影响的背景,从数字金融影响金融市场摩擦、进而引起货币政策传导“中介介质”—金融结构变化视角,系统剖析数字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价格型传导机制影响机理和机制优化的路径,以及价格型调控体系中政策工具、目标和渠道的耦合匹配设计。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均发表于国内权威或知名期刊,体现了较强的社会价值。在《财贸经济》《南开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财经研究》以及国际期刊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研究的政策含义对于相关部门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选择,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