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17日至19日,第三届“社会文化理论与外语教育研究”学术会议在我校白云山校区举行。本次会议以“外语教育的守正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汇聚学界精英,共谋外语教育新篇章。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我校英语教育学院主办。
我校副校长刘建达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在致辞中,他回顾了广外辉煌的办学历程,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成效,以及我校英语教育学院在培育卓越英语教师方面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他表示,本次大会的举办有助于推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开启外语教育理论与新时代外语教学新实践的深度融合,并诚挚邀请与会嘉宾为广外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建言献策。
刘建达致辞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学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学会在开展第二语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她指出,虽然社会文化理论相关研究在中国外语界尚处萌芽阶段,但它有助于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理论创新。此外,她还寄语与会的学界同仁把握本次交流契机,在学术探讨中汲取新知、激发思维火花,在思想的碰撞中缔结学术友谊。
徐锦芬致辞
国家教材委员会外语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文秋芳教授做了题为“AI时代的外语教育真的需要经历颠覆式革命吗?”的报告。她认为,即使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学习机制不会因人工智能而彻底改变。ChatGPT提供的结果导向型的“快餐式”学习服务,忽略了语言技能学习需要反复操练的本质特征。因此,高校外语教学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异化外语学习的本质,忽视交际的文化性和人本性。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应审慎地认识人工智能给外语教学带来的独特挑战,更加注重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优化而非替代传统的教学互动,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教育的深层次目标。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校刘建达教授探讨了社会文化理论如何为外语测评带来新思路、新理念。他指出,语言测试不能脱离社会,要反映真实的语言环境;语言测试设计应如同搭建“脚手架”,支撑并促进学习者潜能的发挥,映射出他们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成长轨迹。社会文化理论的引入促使我们超越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向关注学习者如何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逐步构建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一转换为外语测评领域带来了动态、全面的评估视角,有利于更精准地捕捉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动态发展和社会适应性,从而引领测试实践向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黄国文教授关注应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他认为,伦理问题涉及到研究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他对研究环境、研究参与者、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处理、对所得出的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等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研究伦理的践行需兼顾普遍原则与地域、社会、民族及学科差异的特殊性,要求研究者在全球化视野下,深度体察本土实践的伦理差别。他强烈倡导在我国应用语言学人才培养中应进一步强化伦理教育,通过系统的伦理训练提升学者对研究伦理的敏锐感知力,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授介绍了英语教师的教材素养及其价值与发展路径。他从多个维度阐释了英语教师教材素养的内涵,包括对教材价值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对教材进行分析与评价、有效利用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等。他认为,能否用好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关键在教师。他倡导广大一线教师要主动开展教材研究,把理论研究应用于教材开发实践中。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徐锦芬教授介绍了“活动理论视角下高校教师学习与身份发展”的质性研究成果。经过详实的文献梳理和数据分析,她发现,一方面,教师学习是一个从触发事件开始的拓展性学习过程,并借助反思渗透到教师拓展性学习的各个阶段;另一方面,教师学习是由多重矛盾驱动的,面对这些矛盾,教师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其能动性,通过与他人协调跨越各种界限,从而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她指出,教师的身份经历了从“基于经验的教师”向“基于研究的教师”的转变,从“教学者”向“学习者”的转变,以及从“语言教师”向“多面手教师”的转变。这些转变建立在教师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之上,揭示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我校英语教育学院吴岩教授探讨了面向国家国际化战略的外语类研究生培养策略,国际化战略需要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全球化人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直接到国际组织工作、提高国家国际传播力的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我国外语院校在全球化人才培养中大有可为。应因地制宜地优化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做中学”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胜任力,推动新时代我国外语类研究生培养提质增效。
会议包括1场主编论坛,3个工作坊,18场主旨报告、21场平行论坛和22场特邀论坛。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主编论坛中,Modern Language Journal主编Marta Antón教授、System联合主编张军教授、《中国外语》主编黄国文教授、《现代外语》主编冉永平教授、《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主编周长银教授以及《437必赢会员中心网页版学报》主编孙毅教授等国内外多家外语领域期刊的主编共叙一堂,介绍了各学术期刊的基本情况,并共同探讨了外语类学术期刊在外语教育与研究领域中的角色,以及国际学术共同体在对本土化理论建构的支持与推广中的积极作用。此外,主编们还就如何应对学术期刊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保持学术诚信、提升国际影响力、利用新技术优化出版流程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主编论坛现场
同日下午,22场特邀论坛围绕“四新”(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议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从多角度剖析了在新时代科技与信息技术融合、学科交叉的大环境下,如何调整和优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以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需求。他们强调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数字素养、创新能力等在未来外语人才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就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深化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前瞻性见解。
与此同时,21场平行论坛同步展开。每场论坛均针对外语教育的不同细分领域,如二语习得研究、外语教材与资源开发、跨文化交际、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师专业发展、语言政策与规划等,近百位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中既有资深教授,也有青年学者和一线教师,他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实践案例,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彰显了我国当代外语教育研究的深厚底蕴与宽广视野。
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据悉,本次学术会议的协办单位包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Lantolf二语习得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中国外语》《外语界》《437必赢会员中心网页版学报》《当代外语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等。与会代表来自美国、新西兰、西班牙、波兰、伊朗、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树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以及我校等国内外100余所高校及教育机构,近400名专家学者、教师、研究生现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