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官方网站首页

必赢官方网站首页

手指舞动间,一段段对话正无声流淌。截至2024年,我国残疾人口数达到了8550万人,其中听障人士约占总数的15.3%,有20%~30%的听障者使用手语作为主要的沟通方式。时至今日,广外教师何敏颐已经在手语公益行业工作了十五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助残事业。

在第34个全国助残日,让我们共同聆听何敏颐的助残故事,在无声世界里听到爱发出的声音。

何敏颐

十五年间,何敏颐守初心、常行动,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荣获“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先进个人”“首届全省国家通用手语技能大赛优秀手语指导老师”等称号,并在广东省2022年国家通用手语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夺得第一名,被授予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她身体力行地帮助听障人士触碰有声世界,坚持用关怀与爱谱写出助残事业的动人乐章。

何敏颐获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用自己的专业搭起听障人士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学习手语、走进听障人士的世界,这对于何敏颐来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我大学时期看见师兄师姐们在打手语歌,用手就可以把话语中的意思或者歌词里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一点很吸引我。”对于何敏颐而言,正是这份“吸引”,成为了她探索手语世界的起点。在学习手语的过程中,她跟随师兄师姐们一同参与了许多公益活动,越发频繁地接触到了无声世界中的人群——听障人士。

何敏颐组织开展国际聋人节活动(第三排右一)

“他们就像耳朵被捂住的人,缺少了听觉信息的输入。”听、看、触、嗅、尝,在常人感知世界的五种方式里,听障人士缺失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就医困难、乘车不便……何敏颐发现,一些小事在听障人士眼中反而成了莫大的难题。以看病为例,听障人士只能依赖眼睛时刻关注挂号等信息,用纸、笔与医生交流病情。健听人一个小时就能走完的流程,听障人士可能需要花数倍的时间。即便是在日常交流中,他们也难以与不懂手语的亲友沟通。在五分之四个世界里,他们不仅囿于“听不见”的围墙,也被困在“不被听见”的苦闷中。

何敏颐担任手语志愿者

在深入了解听障人士所处的困境后,何敏颐坚定了帮助他们的心。“我应该去接触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她说。

但在“接触”的过程中,何敏颐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不熟悉实用手语知识体系、与听障人士实际沟通困难……“其实日常手语和书里教授的并不一样,很多语序存在差异,”在回忆最初遇到的困难时,她无奈道,“在沟通时就会突然发现:怎么跟他聊不起来。”这种语序的差异,实际上也是日常语言与聋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由于听力受限,听障人士可能会更加依赖视觉来接收和理解信息。“在学习手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爱心、耐心和恒心。”何敏颐每天都会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尝试与听障人士进行手语交流。在与听障人士的一遍遍交流中,何敏颐一次次修改自己的手语打法,不断地练习和积累经验,一步步地走进听障人士的内心世界,在挫折中精进、前行、成长……

何敏颐在手语翻译志愿服务中的照片

如今的何敏颐,手势自然得体,表情灵动,配合身体的前倾后仰,与听障人士交往自如。表达“谢谢”时,何敏颐的嘴角上扬、面带微笑;表达疑问时,她眉毛上扬,眼睛睁大,上身前倾,末尾手势稍加保持和延长。

在手语中,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代替了日常语言的感叹词,是手语中非常重要的标记。“只要愿意学,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从接触听障人士到真正走入他们的世界,何敏颐实现了和听障人士的“双向奔赴”。“谢谢您,小何姐姐!”听障人士在她的帮助下成长,慢慢地可以独立解决一些问题,而在这过程中,何敏颐也收获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累了就悄悄靠一会墙”

怀揣着一颗炽热的真心,何敏颐从未停止助残行动。

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召开。刚刚学习手语第二年的何敏颐积极报名志愿者,加入到手语翻译者的队伍中。在往后的日子里,何敏颐只要有机会便运用所学与听障人士沟通,尽己所能帮助他们。日就月将,她的手语水平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何敏颐获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先进个人

2022年,广东省国家通用手语技能大赛中,何敏颐荣获第一名。赛场上,何敏颐分享了一则令她最难忘的助残经历。

2017年,56岁的梁大爷不幸罹患尿毒症,却在几次透析治疗后拒绝继续就医。心急如焚的家属找到当时在社区做手语志愿者的何敏颐。经过交流后,何敏颐才意识到,经过几次透析治疗后,梁大爷的身体反应很大,但纸、笔的局限使他难以表露内心的疲惫和痛苦。在何敏颐的耐心沟通下,梁大爷才意识到病情的严重。

为消除梁大爷的不安,在接下来的几次透析中,何敏颐都陪伴他看医生、做手语翻译、解说注意事项。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梁大爷坚持每周三次到医院接受透析治疗。这样面对面、心连心的交流延续至今。如今,何敏颐与梁大爷还常常发信息问候,已经六十三岁的梁大爷如今身体状况良好,何敏颐笑着说:“经常可以看见他给视频点赞呢!”

除了帮助暮年聋人就医外,何敏颐还曾在产房中帮助聋人孕妇迎接新生命。从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七点,何敏颐一刻未停,彻夜守在产房,帮助孕妇与医生沟通。“累了就悄悄靠一会儿墙。”如今,这对被帮助过的夫妇常常带着孩子来看她。“我是第二个抱宝宝的人,现在小朋友已经六岁了。我见到她,心中总有一种亲切感。”何敏颐笑道。

何敏颐担任手语志愿者照片

这样的志愿工作不胜枚举,何敏颐分享道:“身体的疲累不算什么。”每帮助一名听障人士,何敏颐都会收到来自受助者的感谢,或是一个纯真的微笑,亦或是一句真挚的祝福。在何敏颐心中,他们的笑容是纯粹的,心也如此善良。她笑着说:“看到他们度过难关、收获幸福,就是送给我的最好礼物。”

为了让听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何敏颐除了以个人志愿者身份助残,还不忘关心他们的权益保障与精神生活。八小时之外,何敏颐也常组织各类助残活动,用“换位思考”切身实地为听障人士考虑。为更好地保护他们的个人权利,何敏颐经常组织法律讲座,用生动的图片、简明扼要的语言,以及形象化的现场模拟,让听障人士直观地看到所讲知识应该应用于什么场景。“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受益。”何敏颐说道。不仅如此,她还带着团队在节假日组织看望听障人士家庭。“一次简单的探访慰问,一次温馨的问候,对于有帮助需要的聋人家庭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幸福、很满足的事情。”何敏颐分享道。

在与越来越多听障人士的交流和接触中,何敏颐发现他们其实一样地对生活充满热爱。她提到,虽然聋人们听不见,但仍然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譬如当下流行的直播,他们也想去开号尝试,希望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何敏颐深切地感受到,听障人士与健听人一样热爱生活,渴望平等,希望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一直做下去,做到老”

走进无声世界的十五年来,何敏颐发光发热、有所作为,赢得了残疾人朋友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然而,开展手语公益活动、帮助听障人士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在帮助听障人士的同时,何敏颐也在积极地推广手语公益事业,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

何敏颐(左二)录制手语歌

2020年,何敏颐带领广外公管学院的师生录制了手语歌——“逆行者之歌”。她提前录好示范视频,教同学们如何用手语表达出歌曲的意蕴。“大家都非常积极,这也是同学们对手语事业的一种认可与支持。”后来这段手语舞登上了公管学院的迎新晚会,表演结束时,台下响起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也许这能让台下的同学们意识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她想。接触手语、了解手语、运用手语、传播手语,何敏颐用实际行动让更多人知道这一种“美丽的表达方式”,带他们走入手语的世界。

谈及目前手语事业发展的情况,何敏颐坦言“目前的手语翻译员并不多,手语教育资源也比较匮乏”。面对此类问题,她曾两度自费前往北京、南京等地学习,组织开展多次手语研讨会,并在会上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把更多的东西引到(广东)这边来,”她说,“鼓励更多人学习手语,了解聋人文化。”

作为广外老师,何敏颐把手语搬上舞台,让其被更多青年学子看见;作为手语翻译员,何敏颐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作为广州关爱听障人士协会会长,何敏颐一次又一次主动组织手语交流活动、手语研讨会,促进助残事业发展。对听障人士而言,手语翻译员是他们与有声世界接轨的媒介,在手语被更多人所知、所学、所用的过程中,听障人士的世界也变得更富色彩。

何敏颐担任手语志愿者照片2.jpg

何敏颐

“我也许会一直做下去,直到老。”何敏颐的语气轻松愉快,眼中却闪耀着坚毅的光芒。参与手语公益活动、帮助听障人士对于何敏颐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融入了她的日常生活。而支撑她走过这么多年的,是一颗充满关怀与爱的心。正是因为有像何敏颐这样的手语志愿者存在,听障人士才能更好地走出家门,拥抱世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关怀与爱,听障人士才能真正得到帮助,走向“无障”。

文字 赵文梓伊 赖榆美 陶雪雁 图片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