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带一路” 倡议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合作发展开创新机遇,谋求新动力,拓展新空间。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建设十周年。值此十周年之际,【我眼中的‘一带一路’”】聚焦报道我校“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外籍教师对探索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的思考和实践。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延续,“一带一路”通过陆海联动发展,贯穿欧亚非大陆,串联起亚太与欧洲等经济圈,捷克共和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2015年11月,中捷双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两国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生活在沿线国家的人们见证着“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捷克语系两名外教对于“一带一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
“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创新之举,不管从经贸合作还是文化交流层面来看,都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倡议。中捷建交70年来,双边关系经历起伏,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李强迪先前在沈阳工作期间了解到当地的“中捷友谊厂”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位于河北沧州的中捷友谊农场转型升级为中捷产业园区,助推了两国各领域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李强迪
李强迪认为,“一带一路”基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效推动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参与其中的沿线国家能够在互惠互利中实现合作共赢,倡议在拉动贸易、投资方面的作用显著。中捷两国公司合作理念虽然存在一定跨文化差异,但长期的经贸合作有助于促进两国公司之间更深入的理解。此外,他提到,随着贸易流程的简化,双边贸易额增长,衍生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各国对于汉学家和波西米亚学者人才需求明显增加。他相信,将来两国间新兴产业的技术交流将更加密切。
作为一名汉学研究者,李强迪觉得在广外的工作充满乐趣,他感受到了校园里对于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观察到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他负责《捷克概况》《旅游捷克语》选修课程的教学,讲授捷克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树立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
普日茨基来自捷克东北部城市奥洛穆茨,捷克第一所孔子学院便是在那里的帕拉茨基大学落户。普日茨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意义还在于更大程度的促进了民众之间的交往交流,各国学生们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出国留学交流,亲身体验异国的风土人情。
艾娃·普日茨基
艾娃·普日茨基最开始是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了解到“一带一路”,后来了解到捷克也成为了倡议的合作伙伴之一。在她看来,捷克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人口约为1000万,出口额相对而言并不高,得益于这项倡议,中捷直接贸易往来愈加紧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捷克品牌进驻中国市场,捷克很多优质产品像诺特兰德(Nutrend)运动营养补剂、曼菲萝(Manufaktura)洗护用品、黛玛蔻(Dermacol)美妆产品等等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熟知。水晶品牌宝仕奥莎(Preciosa)、莱克斯(Crystalex)、摩瑟(Moser)业务范围的扩大也使中国民众进一步了解到捷克精湛的水晶制作工艺。另一方面,中国也向捷克出口了很多商品。普日茨基回忆起2017年她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她的捷克朋友们都没怎么听说过小米这个品牌,但在前年她回到捷克时,发现小米的知名度非常高,身边很多人都在使用这个牌子空气净化器、吸尘器等家电产品,小米智能手环也因设计简约功能实用受到人们的青睐,电动滑板车也是广受追捧的大热产品。
普日茨基说道,在捷克有许多高校开设汉学专业,孔子学院也会举办“中国日”等等有趣活动,让捷克民众接触到中国的传统习俗。来到中国后,她非常高兴看到有那么多学生对捷克语言充满热情。她热爱旅行,喜欢了解新的文化,因而她在语言教学之余,也会拓展教学内容,向学生分享自己祖国的文化,在中捷文化碰撞与交融中,拓宽学生们认知的角度,培养其文化意识。
两名外教均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致力于帮助波中国学者加深对捷克语言和捷克文化的了解,也希望将自己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捷克朋友,成为联系中捷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