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做新闻事业,交一生朋友。”自2002年成立以来,437必赢会员中心网页版新闻社作为校园官方媒体,已经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广外校园二十载春秋轮转,也见证了一群又一群怀有新闻理想的学生记者走出校园、走进媒体,奔赴理想的远方。近日,恰逢迎来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网成立20周年,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社记者专访了曾任新闻社记者的媒体界校友,聆听他们与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社的不解之缘,走进他们的“记者故事”,感受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李文龙,广外原交流学院2001级国际新闻专业本科生,曾在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社任评论版版主、要闻版版主、新闻社副社长,是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网的第一批记者,见证了其蓬勃发展的岁月历程。目前担任南方成长频道之心团队、《南方日报》经营系统蓝虎公司负责人,撰写的文章曾获全国日报亚运好新闻评选一等奖。
从无到有,开辟属于广外的新闻天地
“记得最初加入新闻社的时候,一切几乎都是无到有的。”李文龙在回忆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社的最初印象时说道。那时候的新闻社的硬件设施还不是十分完善,一开始只有党委宣传部专门腾出来的一间办公室和几套旧的办公桌椅,唯一的电话机也是与隔壁办公室“共享”的,用分线器做了一个分机连过来,以至于有几次打电话联系采访时,还不小心“窃听”到了旁边老师的通话。然而,这些困难并未影响李文龙等记者们对新闻社的热情。
在李文龙和记者们的眼里,做新闻才是最重要的。李文龙认为新闻社的成员们团结又有活力,那时的成员们虽然都是刚进大学的“愣头青”,业务能力也有待提高,但大家都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敢打敢拼、开拓进取,推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大型报道,而正是这样的活力朝气吸引了其他校园媒体的骨干,也为新闻网与新闻社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届新闻社成员合影
时任宣传部的部长不久后为新闻社协调了工作电脑,还想办法添置了一部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后来又购买了一些总容量为30M的U盘分发给新闻社成员。虽然相机像素并不是很高,U盘的容量也并不是很大,但足以让那时候的新闻社成员们高兴的不得了,纷纷把U盘穿上黑色绳子悉心保护。诸多领导老师也会在日常工作中给予成员们业务指导,协调各类事务,尽最大努力完善工作条件,逐步推动新闻网的工作走上了正轨。
百炼成钢,在新闻实践中发荣滋长
李文龙回忆到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社在创立初期,同时负责校报和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网两大块的采编工作,在众多高校媒体中,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社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采编业务模式的较早实践者。随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社工作要求的提高,新闻社成员们需要练就“全能型”,既针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主动策划报道,如非典时期校内防控、校园开放日等,又要采访报道学校的各种大小事务、会议和活动。
李文龙就曾负责整个校园开放日报道的方案策划和具体工作方案的实施。他认为,这对个人业务能力和协调统筹能力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锻炼,也让成员之间越来越默契,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归属感不断增强。回忆起那时的工作状态,李文龙感慨道:“就是有种无知无畏、心口挂个‘勇’字就往前冲的感觉。”这份勇敢,还体现在李文龙的第一次采访任务中。那是一次在学校行政楼举行的会议,李文龙早早地坐在会场边等待,但因事先沟通的问题,会议参加名单上并没有出现他的名字,一位负责老师要求他立即离场。李文龙试图沟通协调,这时,他见到广外原校长徐真华走了进来,便赶紧上去说明来意,出示新闻社自制的名片和记者证,表达希望采访的请求。回忆中,徐真华只是笑眯眯地听李文龙说完,便点点头道:“既然是学生记者,那就留下来一起开会吧。”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李文龙深受触动。
一位著名的记者曾经说过:“生命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我希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在2003年“非典”时期,李文龙曾跟随广州电视台记者在学校进行采访报道,他们共探访了包括观察区在内的四处地点,与被观察师生进行了亲切的访谈。在李文龙的记录里,当时被隔离的同学们都非常勇敢乐观,也十分理解学校的处理方式。同时,随着广州抗“非典”工作的深入发展,我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各方面工作都平稳进行。李文龙回忆道,这次的采访经历,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专业记者的敬业精神,也对他后来的职业取向有较大的影响。
用梦想激发担当的勇气,用实践激发担当的锐气,这是对李文龙在新闻社工作经历的最好总结。如今,李文龙早已将自己在新闻社跑出的每一条报道、写下的每一篇文章、拍摄的每一张新闻图片都化为追求新闻梦想的底气,带着在新闻社所见过的真实与付出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
亚运会期间李文龙采访霍震霆
携手同行,与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社共谱华章
作为新闻网的首批骨干记者,李文龙与同伴们一路奋斗,见证了她如初升的旭日冉冉上升,但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闻网也曾受到质疑与批评。2004年,因遭受黑客攻击,新闻网曾面对“弱势说”的质疑,对此,李文龙勇敢地站了出来,写下名为《站在昨天,凝望今天》的社评。在文章中,李文龙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新闻社面临的问题,并于后文客观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新闻社以“困难即机遇”为信条的精神风貌。文章最后,他选择以“真正的猛士,必将奋然而前行”作结语,希望将“勇”发散至每一个伙伴,让新闻社能发出属于自己的振聋发聩的声音。时隔多年,再次谈起这篇文章时,李文龙坦言:“是一种对新闻社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驱动着我写下这篇社评。”他说道,新闻社作为一个团队,应该形成自己特有的气质魅力、鲜明的个性特色,坚定自己的自信,勇敢地面对批评以争取更大进步。作为那时校内有名的新闻网评论人,李文龙写下此篇社评,既是对新闻社工作一个小结,也是在给自己和同学们打打气、鼓鼓劲,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新闻社工作的珍贵时光,成为了李文龙大学生涯中一个永不褪色的章节。对于李文龙来说,新闻社是他在专业学习起步阶段,一个宝贵有力的帮助,他至今仍感念和成员们并肩作战的每个瞬间。他也认为自己十分幸运,在校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推荐下,获得了在羊城晚报社进行毕业实习的宝贵机会,将专业实践由原来的“校园模式”进一步提升切换到了“社会模式”,并最终确立了毕业后的职业路径。“很多新闻社的同学、特别是新闻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职场、逐渐在各自岗位上成长为骨干、高管,这和在新闻社岗位的锻炼学习是分不开的。我们对母校、党委宣传部、新闻社的培养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激感恩之情。”这是李文龙的心声,也是许多从新闻社走入社会、成为专业媒体人的广外学子的心声。
在新闻网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李文龙还表达了对新闻社记者们的期待,他希望同学们要蓄朝气不要养俗气;要捅“窗纸”不要筑“篱笆”;要善“独唱”不要老“和音”。学会克服畏难情绪,在工作中保持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锻炼,始终把自己的发展和时代进程相结合,提升自己、规划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前进路径。
新闻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试啼声到展翅翱翔,走过了20年栉风沐雨、硕果累累的发展历程。李文龙作为首批记者和新闻网同成长,共进步,乘风破浪,见证了新闻网蓬勃发展的岁月历程。“我始终为新闻社感到骄傲,并衷心祝愿和期待新闻社继续讲好广外故事、传播广外声音,服务好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成长为更具影响力的高校媒体平台,继续在‘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的校训引领下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