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4日,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我校黄埔研究院、全球产业链大数据实验室、省社科联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22年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产业链安全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160多人以线上方式,围绕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安全稳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区域化产业集群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为切实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破题思路。
线上会议
我校原党委书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隋广军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重大国际事件,加剧了经济的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产业链重构给我国的产业链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437必赢会员中心网页版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全球经济治理与全球产业链治理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持续密切关注国家重大经济安全发展问题,期待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促进全球产业链的学术发展,为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真知灼见。
论坛上各位专家细致全面地探讨了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的产业链安全和经济发展问题,将各自研究领域实证研究和具体现实问题相结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秘书长、黄埔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青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出发,介绍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全球产业链大数据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和应用前景。全球产业链大数据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实时监测产业链安全风险,动态把控国内需求变化的新特点,追踪全球产业链的重塑现状。通过对各国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及市场监管政策的大数据分析,有助于为加快全球产业链的经济规则重塑提供决策依据,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现实基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波探讨了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与新冠疫情下的企业韧性。他指出,产业集群内部灵活完备的产业链与非正式网络对于区域抵抗新冠疫情等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保证中国产业链稳定的重要手段。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汪寿阳指出,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面临区域化、本土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趋势。要把恢复经济发展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内外循环畅通,瞄准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的系统协同作用,开展产业安全监测预警研究。
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建议,通过加大科学研究投入、打造国内的统一大市场、加强产业集聚和梯度转移、坚持全球化等方式,提升中国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张其仔对新兴产业政策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实践进行了深刻剖析。他认为,传统产业政策缺乏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提升附加值率放大作用的重视,也与当下统筹效率与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南开大学“杰出教授”盛斌就供应链安全的测度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有更高的安全性,上游行业有优势的国家相对应的安全系数较高,处于下游且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依赖程度较高的小国面临最高的风险暴露度。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汝岱通过测算我国的进口中间品网络指数,发现我国对全球中间品贸易外部网络的依赖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体现了进口替代的“学习创新”模式,并且供应链的本地化并没有导致出口规模的下降,而是提升了出口竞争力。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从发明人才跨国流动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角度分析了高技术行业人才跨国流动量远高于低技术行业的现状,认为高技术行业发明人才的跨国流动促进了出口产品中国内价值增值部分增加,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加快本国技术创新活动,促进本国高技术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期刊管理中心主任林晨提出,要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大力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避免制造业收入分配状况恶化,提升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罗长远总结了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趋势,包括准时制的供应链模式、效率优先兼顾安全的供应链模式和安全第一的供应链模式。他认为中国应当利用好时间窗口,加快完善关键性行业的布局,早日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
本届论坛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际经贸探索》主编陈伟光主持,他提到随着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安全议题愈加受到重视,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等都与经济发展高度关联,产业政策也是一个国家安全战略,应当受到高度重视。本次论坛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研究(20&ZD085)”“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研究(21&ZDA097)”“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研究(20&ZD061)”和“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研究(21&ZD074)”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