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23日上午,来校50年老教工代表座谈会在北校区离退休处会议室召开。离退休处处长潘运利主持座谈会,并转达了校党委副书记陈建平对老同志们的问候。1964年和1965年到校工作的老教工们回忆了50年来我校的巨大变化,对当下学校发展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
座谈会现场
1964年筹备建校,当时全校只有40多名老师,部分办公室和房子还是借来的。条件非常艰苦,扫把、床、椅子等生活必需品需要老师亲自搬运。最早的时候,学校只有英语、法语和德语三个系。其中,英语系有教师12人,德语有3人,而法语只有1人。后来学校经历了几次“搬家”,换了五次“门牌”,地盘从最初的借用别人的校区到现在南北校区合计2000多亩地,师生数量也从当时的300人变成现在三万多人。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开拓者”们很感慨,自嘲为“目中无人”、“无齿之徒”——把青春留在了广外,把一生奉献给了广外。
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基建科科长钟锋回忆了建校50年来,我校教学设施得到不断发展。蔡型乞教授追忆起了当年的执教生活。虽然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可是年轻的教职工们秉着勤勤恳恳积极探索的精神,备课到深夜,不断摸索教学方法,没有教材就自编教材,不图先进、不谋利益,一心提升教育水平。“广外能留人。”蔡老如是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桂琪教授特别提出,50周年校庆须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细化对各专业研究所成立的历史追溯。他回忆当年,紧随北外、上外的步伐,注重口语互动灵活教学成为我校鲜明的特色。中大老师来我校听课,对于学生积极围着老师问问题这一场景感到惊叹,“广外的学生肯定要超过我们的”。当年“一辆三轮车,装着一个箱子,一张棉被就和黄建华骑到学校(我校旧址)。当时看到两边的坟堆、荒凉的环境,真让我害怕。”原校长黄建华夫人余秀梅把建校时的艰苦娓娓道来。她当年从北京来到这荒凉的地方教学,起初不适应,但很快她便同大家一起投入到校园建设中去。她提到,如今我校法语教研室研究人员都达到博士水平,我校学生也成为广州外语界最受欢迎的学生,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一代代广外人的努力,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杨群教授则强调,健在的老同志是学校的重要资源,是广外的“大熊猫”。其他老同志也纷纷发言,回忆那段时光,对当下的学校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老教工们积极发言
据校办副主任肖峰介绍,我校建校50周年庆典将在今年11月7日举行,以DREAM——重逢·筑梦(Delightful Reunion: Embrace Another Miracle)为主题,“举办务实简朴而富有意义的校庆”。届时将有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全国外语院校协作组联会、校友总会理事会会议、建校50周年庆典大会等安排。要成功举办校庆,离不开各位陪伴广外走过风雨50年的老教工们的热切支持和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