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官方网站首页

必赢官方网站首页


时下,新媒体蓬勃发展,由学生运营的微信平台犹如雨后春笋。数月间,一个名为“YoungMan”的微信公众号在学生中知名度节节上升,粉丝数量迅速增长。其内容以关注“好玩的”广外人物为中心,运营团队全部都是学生,是真正的在白云山下、相思河畔土生土长的微信号。类似的还有“广外地带”。

以“YoungMan”、“广外地带”为代表学生微信平台,如何做到“突破重围”,得到越来越多微信用户的关注呢?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社记者寻访了我校几大学生运营的微信平台,为你揭开他们的“面纱”,并采访了南都报系总经理陈朝华和新闻学院教师刘康杰,为学生微信平台的发展点评支招。

学生微信平台百花齐放,路在何方?

关注好玩的人物,传递年轻的声音

10月16日晚开始的几天时间,广外学生的朋友圈里到处都是转载的一篇专访罗航的文章,以致有人留言:“票圈被大哥刷屏了!”文章出自YoungMan之手,题为“广外最强师生(第一弹)-我不做大哥好多年”。YoungMan将此专访送达当时所有1,395位粉丝。24小时后,阅读人数达8,881,转发和收藏总人数超过300。生活中的罗航是中文学院13级学生,因入学军训汇演时曾出演让人印象深刻的“劫匪”,被半调侃半亲切地称作“大哥”。罗航并不确定是不是所有人都看过他的视频和专访,但他能从后来的经历中直观地感受到自媒体的威力——决赛后第二天,就有两三个不同的单位邀请他去表演了。

三个月以来,YoungMan推送出不少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微信文章

YoungMan的文章采取对话体形式,穿插罗航的写真与画作。“江湖气、特立独行、还有放荡不羁。这些都是标签,大哥不需要,你我也不需要。”文章以略带诗意的口吻如此总结。但他们的初衷并非简单地再次将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推至风口浪尖。专访受到如此大的关注,成员之一的吴思涵认为,更多是因为它揭开了“大哥”的神秘面纱,给同学们带来正能量。但也有部分读者因不满而取消关注。

除了“最强师生”系列,YoungMan的“吸粉法宝”还有“贱贱板教授”组图——在校园内随机寻找学生在白板上写下心声并合照。这本身就是一项有趣好玩的实验。配图色彩鲜明张扬,传达力颇强。吴认为,微信适合轻浅和碎片化的阅读。轻松而有亮点的图文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更适用于新媒体的传播。
从9月17日发首条推送至今,已成功转型一次的YoungMan如今正经历第二次转型。另一位成员宋雪菲告诉记者,成立之初的稿子大部分围绕新生军训展开,但关注量不大。后来在转载文章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发现同学们喜欢好玩的东西。于是在学习借鉴后找到了突破口——广外的人物。从学校有故事的人展开,贴近生活,充满趣味。目前,在人物的采写上尝到甜头后,他们开始尝试拓宽内容范围。
陈朝华点评:对媒体来说,“人”是一个很好挖掘的点。没有比人更具体、更立体的东西。学生微信平台可以通过对话、专访、白描、通讯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丰富一个人的形象。不论正经也好,所谓的奇葩极品也罢,等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做出品牌和影响力。
校园媒体应该定位在能呈现学生内心独白,引起互动和共鸣的一个载体,注重分享,而不是追求深度。这个媒体是面向什么人群,主要推送内容是什么,关注点又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和规划的。个人非常欣赏一个以大学城范围内的资讯为主要推送内容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关注于一点,从而具体、立体地报道一些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希望了解的以及能够参与其中的东西,加上日积月累的影响,“呈现校园的一个方面,表现学生的一种心态”,这很有可能使推送栏目甚至媒体成为一个所谓的“拳头产品”。
 
依靠团队协作,有舍才有得
同样关注“人”的,还有广外地带:记录白云山脚下生活的外国人(《外国人在广外》);专访绿茵场上挥洒八年汗水的足球人(《红人馆-越南小哥范明德》)。
广外地带微信号自今年4月开始正式有规律地运营。图文编辑罗昕告诉记者,经营的最大困难莫过于选题。
选题的想法由整个网媒部二十几个人联合“创作”,结合校园热点时讯热点、细心发掘同学们一知半解的故事,找到一拍即合的伙伴便着手“新的看点”。过程需要网媒人对校园和社会的观察力。而认识的人多,接触面广,就容易出品人物专访这类学生乐意看的文章。

罗昕还提到,有一些好文章因为标题没有足够噱头,或篇幅过长,导致点击量寥寥无几。“在大家普遍浅阅读的状态下,广外地带在推送文章时尽量考虑学生是否愿意看、是否有用、是否有意思。”

至于Youngman,团队每做出一个好玩的新举动都经过了文案小组前前后后的头脑风暴。宋雪菲说,每周日晚他们总会聚在一起进行疯狂的想法碰撞,共同想一些迎合同学所需的有趣话题。也正是在这种集体的力量下,才汇聚了更多的创意之泉。

南都陈朝华接受必赢官方网站首页社记者采访

陈朝华点评:注重团队合作很有必要。以旗下的《南都娱乐周刊》为例,团队里要有一个灵魂人物,他的想法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运作方向。采写方面要确定一个核心记者群,还要想好以什么样的手段组织外围通讯员供稿。编辑团队的重要性也不再赘述。确定分工方式后,要有阶段性目标。比如说,到今年年底要有几百个粉丝,到明年上半年要有一千个粉丝。合理的规划是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
 
让新媒体成为桥梁,及时传递学生的声音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是出现在微信公众平台登陆页面的话。似乎暗示着:在通讯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体的声音不再被湮没。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有业内人士表示,微信等新媒体快、狠、但未必准。无需经过类似主流媒体的层层把关,方便各种声音的及时传递,同时也成为了猎奇之心的饕餮大餐。
学生微信平台如雨后春笋,他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竞争的呢?有受访对象如此解释:“校媒百花齐放,能体现一所大学的人充满了活力、创造力。”
在新闻学院副教授刘康杰看来,学生微信号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学校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实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为制定、调整相关政策提供第一手信息。同时,也可以用这些媒体与他们进行即时交流,保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在正确的轨道上。他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不触及道德底线,都应该支持、鼓励。校园新媒体,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助推器。
刘康杰认为,校园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的“好工具”、学习的“好助手”、生活中的“好朋友”,还是他们创业的“好兄弟”——大学生利用微信创业,进行社会实践。新媒体成为从学校到社会的桥梁。


专题策划:记者 陈伟坤、梁多
实习生 肖恬、吴倩、林燕柳
专题统筹:记者 陈伟坤
专题采写:记者 陈伟坤、梁多、肖林锐、李婕舒、卢茵怡、彭光蕾、赵贝芝、栗雅婷
实习生 朱自雷、周钊琼、肖恬、吴倩、林燕柳、曹冉、孙博、薛屏、匡冉
文字 图片